
谭松新,在广州居住的开平市赤水镇人。1960年出生,1980年在广州市东山区文化馆工作; 1988年6月17日,广东省美协主办的“星河展”第27回“谭松新水彩画展”;作品曾刊登于北京《美术》、上海《美术丛刊》、广东岭南《画廊》等刊物。广州美协会员,业余爱好者。
画家的话
很多画友喜欢画湖光山色,但我的视线总不停留在那里。早期画得多,中期思虑多。自以为:画是心法,心静方可成画,心不定则无以成画。画不在多,在于认真对待,多思考胜于多动笔。
《故乡开平系列-故园》七 210×100cm 2011年1月-4月 丙烯
故园画了很多年故乡开平的景与物,几乎走遍碉楼主要集中的地区。2010年夏天在烈日下走过开平塘口大湖塘一栋荒废的民居楼,发现这居楼完全荒废、破落,连铁窗也没了,但黑幽幽的窗洞给我的感觉很强烈。秋天再去看,是另外的一种感觉。冬天再去了一次,又是另外的一种感觉,但给我的感受依然很强烈,这正是开平碉楼的一种缩影。

居楼现场图片
在作了钢笔画稿后(我喜欢以钢笔画稿感受效果),终于想要动笔了,但这张画小了实在无法表达出现场的感受,但大画真的是难画。从来就没画过这么大张的丙烯画,画之前就思量了许久,怕一时的冲动,未来将要负责其一生了,因为大画放在家里实在很惨,但为了参加朋友们邀请的画展,还是画大画的效果好,可以表达出强烈的感觉,几经推敲,最后决定了210×100cm这个适中的尺寸(后来展出感觉还是不够大)。 有些画油画的人不喜欢丙烯,是因为丙烯太快干,而我却很喜欢丙烯材料的快干,几分钟就可以重叠再画,要画细腻的效果非常得心应手,材料还很节省,又没有油画慢干、脏、有气味的缺点。全程基本都是用小笔画的,所以很耗时间,但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。 什么材料都有优点和缺点的,只要使用好优点就可以了。
画中的黑色窗洞与绿叶则使用了油画材料,油画材料的饱和度还是有其优点的。


连续画了两个多月了,春节也作画,可以说是基本画完,但效果还不满意,总感到缺少一点耐人寻味的感觉,最终决定再去现场感受一下。于是,在春天的大雨后赶到150公里的开平塘口现场,这次雨后的感觉最满意,回来画了一周就收笔了。
这幅画是我的系列丙烯画的其中一张,其内容、表现手法都是统一处理,还有几张在画当中。



2011年7月15日-19日在广州市广东画院展出现场
虽然很多朋友喜欢勤快写生、多画,但我一直认为:画不在多,在于认真对待,多思考胜于多动笔。总之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随手写了一些创作过程,多余的话就不说了,希望大家提些意见。 谭松新于2011年7月27日
2011年第二张丙烯画的创作过程

《故乡开平系列》八 150×71cm 2011年2月-12月 丙烯
2010年去了几次开平,都是为了画《故园》一稿。
开平的碉楼分布很广,11月再去,逢小路都进去溜溜。在赤坎的田野看见有人写生,于是过去看看,原来是广州美院邓箭今的一班学生,结果我也跟他们在“写生基地”碉楼住下了。在“写生基地”居然有本《开平书画集》,上面印有我的丙烯画。 在这个村的田野发现这个碉楼,碉楼的角堡与其他的款式设计不同,很有特色,这也是打动我的地方。

在现场画了很多速写,碉楼角堡各不相同。原来的画了蓝天白云,似乎更象摄影作品,所以取消了。
推敲了很久,决定了内容、构图、色调、尺寸,2011年1月份开始画,很快就感觉蓝天白云多余,3月停画了,直到11月份,灵感来了,这天终于把天空的云彩涂掉了,把蓝天改成灰蓝色,马上我就感觉到这张画的效果了,喜欢至极,12月份完工。这画笔墨不多思考多。艺术的表达不一定要很多言语,能简则简。一年下来,我画的丙烯画很多张,有一两张喜欢的也很满意了。
广州 谭松新2012年1月17日
1故乡开平系列丙烯画

《故乡开平系列-团年饭》一(尺寸:100×71cm) 1983年2月-5月 丙烯

《故乡开平系列-童年的回忆》二 100×71cm 1983年 丙烯
《故乡开平系列-祖屋的泥墙》三 100×71cm
1983年-1984年6月 丙烯
2水彩画作品
《晚风》 水彩画 88×43cm 纸本
《山那边是故乡》 水彩画 88×60cm 纸本

《冷风 》 水彩画 88×60cm 纸本

《无题》 水彩画 64×44cm 纸本

《远眺》 水彩画 64×44cm 纸本

无题 水彩画(64×44cm)纸本

《无题》 水彩画(90×45cm)纸本 1988

《无题(乳源)》水彩画(64×44cm)纸本

《故园5》 水彩画 纸本

《无题(烟囱)》 水彩画 纸本
3线描作品

《共和路》

《故乡-晒谷场》

《故乡》

《故乡》

《故乡》

《故乡》

《故乡》

《故乡》

《故乡冬日》

《最后一片叶子》

《银色的月光》

《银色的月光》

《石竹花》

《十二颗荔枝》

《风》

《老榕树》